健康综合 经典药方《六和汤》,中医解读 案例分析
六和汤,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(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)“治心脾不调,气不升降,霍乱转筋,呕吐泄泻,寒热交作,痰喘咳嗽,胸膈痞满,头目昏痛,肢体浮肿,嗜卧倦怠,小便赤涩,并伤寒阴阳不分,冒暑伏热烦闷,或成痢疾,中酒烦渴畏食。妇人胎前、产后,并宜服之。”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二批)——汉族医药》。 图片 01 中医解读 ![]() 【组成】缩砂仁、半夏(汤洗七次)、杏仁(去皮尖)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一两,赤茯苓(去皮)、藿香叶(拂去尘)、白扁豆(姜汁略炒)、木瓜各二两,香薷、厚朴(姜汁制)各四两。 【制法及用法】上剉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生姜三片,枣子一枚,煎至八分,去滓,不拘时候服。 【功效】祛暑化湿,益气和中 【主治】治夏月饮食不调,内伤生冷,外伤暑气,寒热交作,霍乱吐泻,及伏暑烦闷,倦怠嗜卧,口渴,便赤,中酒等证。 【加减】伤暑加香薷;伤冷加紫苏。 站群论坛【方解】藿香、砂仁、杏仁、厚朴、香能舒脾,辛能行气,而砂仁厚朴,兼能化食,木瓜酸能平肝舒筋,扁豆赤苓,淡能渗溼清热,而扁豆又能散暑和脾,半夏辛温,散逆而止呕,参术甘温,补正以匡邪,甘草补中,协和诸药,姜枣发散而调荣卫,皆所以和之也。或加香薷者,用以祛暑,加紫苏者,用以发表散寒也。 图片 02 临床医案 孙某,男,16岁。于1998年6月上旬在麦收中出现发热、恶寒、头蒙等。当时体温39.4℃,村医予复方氨基比林肌注1支,体温少退。后用抗生素加激素于液体中静注3天,体温虽有下降,但仍反弹至38.5℃~39℃之间。于第5天来我院就诊。症见发热、恶风寒、咽痛、纳呆。查体温38.9℃,呼吸21次/分,心率102次/分。X线透视:两肺影清晰。血检:白细胞13200/mm3,中性82%,淋巴18%。舌质红赤,苔薄黄腻,脉浮数。证属暑邪内伏,外受风寒,暑为寒闭所致。治以祛暑解表,清热化湿。用六和汤加味。 处方:藿香10g,香薷10g,砂仁5g,厚朴花10g,白扁豆30g,茯苓15g,炒杏仁10g,青蒿30g,连翘15g,生甘草10g,生姜5g,大枣3枚。水煎服。2日服用3剂。其父言服药半小时后,全身渐汗出,约1小时后,大汗出,体温降至36.8℃,3剂服尽,热退症除。 按:此属暑湿无疑。因无伤气之症,故不用人参、白术;未耗阴伤筋,故不用木瓜,亦不用温燥之半夏;加用青蒿以冀辛凉透达,连翘以透肌热,香薷犹夏月之麻黄,可使在表之风寒从汗而散。如此腠理启闭,内伏之暑湿有外透之机,自然汗出热退。(摘自《中国中医药报》2006年7月14日第2569期。) 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 链接 砂仁的药理研究及配伍药方 图片 【中药名】砂仁 【别名】缩砂仁、缩沙密、缩砂蓉。 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辛。归胃经、脾经、肾经。 【功效与作用】化湿开胃、温脾止泻、理气安胎。属化湿药。 【临床应用】用量3~6克,煎服。用治水肿胀满、二便不通、痰饮积聚、气逆喘咳、虫积腹痛、蛔虫、绦虫等病。砂仁炒研,袋盛浸酒,煮饮。 【药理研究】抗血小板聚集;扩张血管;抑制胃蛋白酶活性;抑制胃酸分泌;促进肠道运动;镇痛等。水煎剂能增进肠道运动,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。临床应用对胃、十二指肠溃疡有较理想疗效,并发现将砂仁细嚼后咽下,对治疗呃逆效果良好。 【使用禁忌】阴虚有热者忌服。【配伍药方】 ①消食和中,下气止心腹痛:砂仁炒研,袋盛浸酒,煮饮。(《纲目》缩砂酒) ②治骨鲠:砂仁、威灵仙各4.5克。用水二钟,入砂糖半碗,煎一钟。含在口中慢慢呷下,四五次即出。(《疡科选粹》三仙汤) ③治牙齿常疼痛:砂仁常嚼之。(《直指方》) ④治口疮:砂仁火煅存性为末,掺上。(《疡医大全》)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