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综合 以腰为轴的核心奥义并不是旋转身体
太极拳的以腰为轴运动,是其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围绕腰部展开,而腰部的运动实际上是脊柱的运动,这根轴从百会穴延伸至尾闾。那么,这根轴是如何运动的呢?在太极拳中,脊柱的运动形式非常简洁,只有左转和右转两种基本形式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转动仅限于脊柱本身,而不涉及腰背、胯部和四肢。腰背、胯部和四肢的运动,都是在脊柱的带动下完成的,并非自身转动。只有理解了这一点,我们才能逐渐领悟太极拳中四肢千变万化的圆和圈是如何形成的。 首先,脊柱有三种基本运动状态:正中不动、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。通常的顺序是:脊柱先保持正中不动,然后向左(逆时针)转动,直到转到极限,这个极限点被称为“极点”,也就是太极拳中“太极”的体现。太极是一种状态,表示脊柱此时无法再转动而处于静止。千万不要将其误解为一个具体的“点”,因为点是位置的概念,而太极一定是状态。随后,脊柱会自然地向右转动,转过正中后继续向右,直到顺时针也转不动为止。无论向左还是向右,当转到极限时,停下来放松脊柱和心境。大约三五秒后,身体深处会自然产生一种回旋的趋势。顺着这种趋势回转,动作就会自然顺畅,毫无勉强。这种自然流畅的感觉并不难,关键在于极限时刻放松心情,耐心等待几秒。 365站群这种以腰为轴的运动方式,会对四肢产生两种主要的运动模式,以手臂为例: 第一种运动模式:同心圆运动 当两臂与脊柱的运动方向一致时,腰部和手臂会形成一个以脊柱为圆心、手臂为半径的同心圆。由于角速度的原因,脊柱和手臂虽然同步旋转,但运动速度不同。手臂因为有胳膊的延伸,直径大于脊柱,因此手臂的角速度大于腰部的角速度。在这种同心圆运动中,腰部和手臂转动相同的角度,但腰部移动一厘米,手臂可能移动十厘米。 同时,两手臂在同心圆的圆周上呈180度对称,因此会出现脊柱左转时,右手向前、左手向后的相对运动。这就是太极拳推手中常说的“杠杆力”的形成原理。这种运动形成一个以脊柱为支点、两边力臂相等的杠杆,形似天平,因此又被称为“立如秤准”。转动时,由于支点不受力且两边力臂一致,所以非常灵活,如同车轮般转动自如。 ![]() 图片 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第二种运动模式:卷放运动 当两臂与脊柱的旋转方向和时机不同步时,就会形成卷放运动。例如,当两臂侧平伸直,脊柱向左转动时,手臂保持不动,就像拽住东西固定一样。这样,脊柱左转会使左臂与躯干的角度从180度减小,手臂贴向躯干;而右臂与躯干的角度增大,大于180度,右手远离躯干。可以想象,脊柱的转动就像卷扬机一样,从肩膀开始将手臂像钢丝绳一样卷回来,另一只手臂则被推送出去。这样,脊柱的圆周运动就转化为手臂的直线运动。 图片 图片 太极拳理一、错卦与互卦 第一种运动模式被称为“错卦”,即左右手运动路线相反,用劲方向也相反,但都源自同一个圆。就像太极图上穿过圆心的直线在圆弧上相交的两点。 第二种运动模式被称为“互卦”,即运动路线相同,用劲方向相同,但左右手的劲力大小不同,总量始终保持一致。右手增加多少劲力,左手就减少多少。如果将劲力换成内气,这就叫“内动不令人知”。以脊柱为轴,敌人左边加多少劲力,与之接触的右手就减少多少,同时左手增加相应劲力。这就是“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”的奥秘。脊柱旋转带动手臂形成直线运动,配合躯干的左旋右旋,形成肩胸之间的角度变化。角度减小时,手臂靠近躯干,但并非缩回来,而是像叠衣服一样,将袖子往胸襟处折叠。这个过程就叫“折叠”,太极拳的往复运动离不开这种折叠。 太极拳理二、合与分 第一种运动模式中,手臂和躯干与脊柱保持同频同步,这叫“合”,是“引进落空,合即出”的体现。第二种运动模式中,手臂和躯干与脊柱不同频同步,但其运动方式和时机都源于脊柱,这叫“分”,正如“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”的道理。 太极拳的以腰为轴运动,不仅是一种身体的运动,更是一种哲学的体现。通过这种运动,我们可以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,在刚柔之间找到和谐。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,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提升心灵的境界。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