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调适 扶阳经方体悟 | 桂枝汤是治疗外感病还是内伤病
《方剂学》将桂枝汤放入外感病,作为辛温解表的I类方剂,这是问题来源。下面让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,看看桂枝汤治疗的究竟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: 分析一:服用桂枝汤的目的是不是发汗驱邪。 请看伤寒论条文: 第二条: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,脉缓,名为中风。 第三条:太阳病,或已发热或未发热,必恶寒,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。 第十二条: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热自发;阴弱者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 太阳病邪正斗争在人体表面的太阳这一层,有两种情况,中风和伤寒。中风的特点,是有发热,也有怕风,但他会有汗出和脉缓,第十二条里也指出是阳浮而阴弱的状态,提示它的状态会出现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哆里哆嗦的,看上去比较偏弱的状态。伤寒的特点,体痛,这都是收得很紧的状态。这种情况人体看上去反应比较强烈,对抗性强。 第二条和第三条中的“中风”和“伤寒”的这两个概念(名相)本身并不重要。它们的重点是要告诉我们,当让人体受了寒邪之后,根据病人本来的气机格局(体质)的强弱,出现了两种可能性,一种是强反应模式,一种是弱反应模式。第一种弱反应模式是他的表气是打开的,第二种是强反应模式,表气是严格封闭的收的很结实的,而且是很痛的,其实作者是希望我们能领会这两者的意象,带着这个意象再往下看。读古书重点在于领会意象,意境,而不是用逻辑学去一一对应。就像《伤寒论》里的条文也只是举例子,所以临床中大家都知道,病人呈现的症状也不会和条文严格一致。 如何理解第十二条的阳浮而阴弱呢? 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咱们可以想象一个桂枝体质的人是什么样子的,本身的自汗为什么就是症状,发汗能不能起到祛除风邪的作用呢? 桂枝体质的人,他是里气不足、表气阖不住的。当寒邪入侵,人体会有反应,但是由于里气没有足够强大到将表气封闭,它不会出现像麻黄汤证很高的高烧,浑身痛那种,只能微微发一些热,然后表面的毛孔是张开的,是这么一个状态,所以会比较怕风怕冷。汗出或者自汗出,也是有点收不住,有微微的漏汗的感觉,这是桂枝体质,这就是阴弱(中虚,或者说里气不足)而阳浮(表气收不住)的状态,这就是一个虚而通透的体质会出现的基本反应模式——弱反应模式。 这时候,自汗出,即病人之所以本身有汗,就是基于这种阳浮而阴弱的体质状态。我们可以这么体会,平素面色无华的人,常见有易出手汗,饭后容易出汗,一焦虑就容易有汗等等,这些汗证表明,此汗无根、无神,不在人体正气的掌控之下。当里不足时,这种表现不仅仅体现在汗上,更可体现在情绪上。比如桂枝体质的人气机偏虚浮,敏感易动,表情呈现时容易过度等等。而汗只是张仲景老先生举的一个例子而已。要动态的来看这个汗的问题。若用麻黄系方剂发汗也许能解决表证的问题,但是会带来里更不足的副作用,比如出现动悸,筋惕肉瞤等。所以还是需要用桂枝系方剂才能真正令表里自和。 说到发汗,麻黄汤可以发汗,也可以利小便;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也能发汗;五苓散也能多饮暖水汗出愈;苓桂术甘汤也算发汗……可见,解表剂并不以是否汗出作为向愈指征,只能说,解表剂发汗,是常见征象。这与桂枝汤的自汗完全是大相径庭,也不能依据服用桂枝汤后的微汗出,作为将其列入解表剂的依据。 所以,结合伤寒论条文和对桂枝体质的理解,桂枝汤可以说不是用来发汗驱邪的药。 分析二:桂枝汤治病的目的是达到人体的表里气和。 前面提到桂枝体质的人的状态,是一个不足之象。桂枝汤整个方子的力量是先保护住自己,然后再向上焦(或者说太阳层次)出来一点点,当然也有向下焦走的部分,这是整个方子的势能。从功效来说,桂枝汤是将里气和表气接续起来,以达到表里气和的最终目的。 如何理解表里气和?一个正常的人,在他没有感冒的时候,其实是无所谓表里的,人就是一个“一”的状态,浑然一气。它全身都是通的,就是因为得了病,气机受到阻隔,所以才断掉了,于是才有了“伤寒”、“中风”这些名相,有了六经八纲、卫气营血、脏腑气血等辩证方法。而我们中医治疗的目的不是治病,而是学会帮助人体回到那个“一”的状态,此“调常”者也,一旦人体回归常态,病象将不在。 我们用各种方法来达到表里气和,最后由于病人的基础体质的不同,服药之后就会有不同的征象。比如,如果他表面是淤滞的,那就会汗出;如果他小便不利的,那么就会有小便;如果他腠理有湿热,可能会有疹;或者肠道有邪气的,那么会拉肚子,或吐或下或衄。但所有这一切结果,都不是我们为了追求吐下汗而开了方子,而是为了“调常”。这才是开方的正确思路。 365站群所以,教科书讲桂枝汤是解表药,它的功能是“调和营卫”。“调和营卫”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概念上的理解,它是目标,是结果,它对于临床辩证和开方没有指导意义。 分析三:桂枝汤是扶正剂,治疗的是内伤病,而不是外感病。 1、前面提到的桂枝体质的人,本身就是中气不足(中焦不足,或者说里气不足)的人,不适合“发”。按照《伤寒论》诸多条文介绍的规律来说“不足者,当阖之” ,而桂枝汤的确是一个偏阖偏收、阖中有开的方子。 2、如果桂枝汤是驱邪药,为何还需要喝粥助药力?喝了桂枝汤以后再喝粥再给它盖上被,其实就是自己系统内部的修复过程,这个接续的过程不容许外界寒邪风邪的干扰,这时的微似有汗说明里气达于表,内外合一。如果不是微似有汗而是如水淋漓(出汗过多)则会加重里不足的情况,病就不会好,这就是用药的“度”。 3、真正是“发”的、“开”的方子,当以微苦微辛为主打力量。桂枝汤这个方子熬出来是甘辛酸温,主要的味道是甘,辛和酸次之,这就提示它的主打方向是补的给予的,在这个基础之上,兼有往里面收的力量(酸)和向外发的力量(辛),所以它的主要力量不是发,证明这是一个以阖为主以开为辅的扶正剂。 桂枝汤整体的味道偏甘辛,是一个以守为主,以攻为辅的方子。麻黄汤整体的味道偏辛苦,就是一个以攻击为主的方子。 最后,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,我们得出的结论是: 桂枝汤证不是外感病,而是内伤病。桂枝汤不应该被归类为解表剂,它不是用来发汗的,或者说解表的,它是用来扶正调常、达到表里气和的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