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
心理调适 我用四逆汤治疗痛风,效若桴鼓!
发布日期:2025-04-18 14:13 点击次数:130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![]() 图片 365建站说到痛风治疗,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秋水仙碱,毕竟秋水仙碱是当下痛风急性发作,用于止痛的廉价特效药。但是秋水仙碱存在两个问题:一是它对抗痛风的时效过短,中远期疗效几乎没有。二是秋水仙碱毒副作用明显,临床证明长期服用秋水仙碱,能构成肝肾损害。可见秋水仙碱,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短期止痛尚可,但作为慢性痛风的中长期治疗药物,则实不可取。金元医家朱丹溪《格致余论・痛风论》中曰:'得寒则行迟而不及,得热则行速而太过。内伤于七情,外伤于六气,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。彼痛风者,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,其后或涉冷水,或立湿地,或扇取凉,或卧当风。寒凉外抟,热血得寒,污浊凝涩,所以作痛。夜则痛甚,行于阴也。治法以辛热之剂。'按照丹溪的理解,痛风是因血热受冷、受湿、受风所致,治宜辛热。现代中医对痛风治疗习惯于分证型用药:一、据证循方1.寒湿痹阻型:治疗主要是温经散寒、祛风化湿为主要方法,可使用乌头汤加减。其中的药物包括了川乌头、麻黄,黄芪,炒白芍、鸡血藤、当归、生苡米、萆薢,甘草,桂枝,细辛,土茯苓,生姜。2.湿热痹阻型:治以清热除湿,活血通络为主,常用药方为宣痹汤加减。防己、杏仁、连翘、蚕沙、赤小豆、姜黄、秦艽,滑石、海桐皮、灵仙、萆薢、泽泻,山栀、半夏,薏苡仁、土茯苓,虎杖。3.痰(湿)阻血瘀型:治疗可采用具有活血化瘀、化痰通络作用的药物,常使用药方为身痛逐瘀汤加减。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羌活、秦艽,地龙、牛膝,五灵脂、川芎、没药、香附,生甘草、全虫、蜂房,乌梢蛇、白芥子、僵蚕。4.血热毒侵型:需要采用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利尿作用的药物,临床当中常为患者使用痛风止痛汤(经验方)加减。生地、红藤、川牛膝、金钱草、土茯苓、金银花,丹皮、黄柏,虎杖、赤芍、车前子(包煎)、路路通、水牛角,地龙,生甘草。5.肝郁乘脾型:可使用具有舒肝泄热、健脾祛湿作用的药物,疏肝解郁消骨汤(经验方)加减。柴胡,红花、枳实、木香、香附、郁金、丹皮、木瓜、夏枯草、元参,龙胆草、黄芩、黄柏、木通、丹参、萆薢,元胡、黄芪。6.脾虚湿阻型:治以采用具有健脾祛湿,泄浊通络作用的药物,如运脾渗湿汤(经验方)加减效果就是常用药方之一,效果明显。萆薢、白术、川牛膝、石韦,猪苓、滑石、桃仁,瞿麦、蓄、车前子(包煎)、熟大黄、红花、当归,桂枝,生薏米,土茯苓。7.肝肾亏虚型:治宜使用的药物是补益肝肾,除湿通络,独活寄生汤加减。独活、防风、川芎,秦艽、当归、生地、白芍、杜仲、川牛膝、茯苓、鸡血藤,细辛,肉桂、人参,甘草,寄生。二、据方循证1、通淋痛风颗粒:主要成分包括金钱草、大黄、黄芪等。其功能主治尿酸增高引起的痛风病证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通淋的作用。2、桂附地黄丸:主要成分包括桂枝、附子、生地、黄柏等。其功能主治肝肾不足所致的痛风,具有温肾散寒、活血通络的作用。3、通淋消痛颗粒:主要成分包括秦艽、红花、川芎、金钱草等。其功能主治尿酸盐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,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热通淋的作用。4、逍遥丸: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、白芍、柴胡等。其功能主治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,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的作用。5、桂枝茯苓丸:主要成分包括桂枝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等。其功能主治湿热内蕴、气滞血瘀引起的痛风,具有温阳化湿、活血祛瘀的作用。三、大家治验国医大师朱良春和路志正,对痛风治疗都有着自己独特见解和体会。朱良春认为痛风病因源于内生湿浊瘀阻,路志正则强调痛风病因在于内有血热而感受寒凉。殊途同归的是两位大师都认为,痛风病因在内而不在外。朱老认为痛风之名,始于东垣、丹溪,是广义的历节病。从临床观察,有其特征:如多以中老年,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,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众;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,且有结节,或溃流脂液;从病因看,受寒受湿虽是诱因,但不是主因。湿浊瘀滞内阻,才是主要病机,且此湿浊之邪,不受之于外,而生之于内,所以泄化浊瘀是主要治则。一、辨证用药(一)、治痛风常用药:土茯苓、萆解、薏苡仁、威灵仙、泽兰、泽泻、秦艽等是泄浊解毒之良药,伍以赤芍、地鳖虫、桃仁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,则可促进湿浊泄化,溶解瘀结。(二)、蕴遏化热者: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、虎杖、三妙丸等。(三)、痛甚者:伍以全蝎、蜈蚣、延胡索、五灵脂以开瘀定痛。(四)、漫肿较甚者:加僵蚕、白芥子、陈胆星等化痰药,可加速消肿缓痛。(五)、关节僵肿,结节坚硬者:加炮甲、蜣螂、蜂房等可破结开瘀,既可软坚消肿,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。如在急性发作期,宜加重土茯苓、萆薢之用量;并依据证候之偏热、偏寒之不同,而配用生地、寒水石、知母、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;或加制川乌、草乌、川桂枝、细辛、仙灵脾、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,可收消肿定痛、控制发作之效;体虚者,又应选用熟地黄、补骨脂、骨碎补、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;至于腰痛血尿时,可加通淋化石之品,如金钱草、海金沙、芒硝、小蓟、白茅根等。路老强调痛风发病主要在内因,而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外邪仅为内因之诱发因素。路老认为痛风因内有血热,外受风寒,涉水立湿;或因饮食不节,恣啖肥甘,饮酒过度,损伤脾胃;或因劳倦过度,思虑伤脾所致。路老认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,当治其标。可用清热祛湿、活血祛瘀、化痰通络之法,则痛肿可消;慢性期正虚邪实,寒热错杂,当标本同治。以健脾化湿、补肾通络、疏风定痛为法,则痹痛可除。慢性痛风期,虽关节红肿消失,但仍疼痛或剧痛,肿胀不甚,病程迁延。病邪久恋,正气暗耗,脾、肾、三焦功能失常。正虚邪实,痰瘀交阻,深入筋骨,可致关节僵硬变形。痰浊瘀血凝聚,日久结而成形,则见痛风石。路志正提出健脾祛湿、综合治疗为诊治慢性痛风之大法。路志正在治疗慢性痛风中,除调补脾胃、以后天补先天之外,也非常重视对肾脏的补益,常辨证施用补益肾气、固精填髓、强筋健骨等法。方选六味地黄、金匮肾气、独活寄生等加减化裁。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,久必伤及肾气,肾气虚则气化不利,清浊不分,开合失司,精微泄漏而见尿浊、夜尿频、水肿等症,临床常见于痛风性肾病改变。此时治疗,在健脾的同时应不忘补肾,可选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女贞子、猪苓、茯苓、玉米须等药。如肾气亏虚、下肢乏力者,重用牛膝、桑寄生、川续断等补肾强筋、通络止痛。纵观两位大师对痛风的解读和论治,既独树一帜,也各有千秋。但由于是痛风证是生活方式的积累,因此治疗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我注意到:即使如两位大师,治疗周期也至少是30付药以上或疗程在一个月之上,可见痛风证的顽固与难缠。四、临证有感自2016年起,余先后治疗痛风患者49例,其中重症患者30例。所谓痛风重症是指患处痛肿焮红,疼痛入髓入骨,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患者。用这些患者自己的话说,真是'一次痛风,一辈子都忘不掉。'痛风急性发作,往往是一瞬间的事。比如上午还好好的,毫无征兆;下午局部就突然肿了起来,疼痛迅速加剧,一般在很短时间内即达疼痛峰值。而此时,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,常规用量的秋水仙碱等都很难迅速止痛。通过对49例痛风患者的观察统计,痛风在夏季和冬季交易发作。夏季发作的机理与高温气候有关,人在高温环境下,如果每天饮水是个常量,那么出汗越多,排尿就相对越少,而尿液是人体嘌呤排泄的主要通道,排尿减少必然使嘌呤在肾脏形成潴留。所以,夏季减少排汗,增多排尿,是避免和减少痛风发作的有效途径。冬季痛风发作多与服饰单薄,尤其是下半身保暖不及有关。冬季是贮藏的季节,然秋冬之交本就夹带燥火,加之北方人讲究抢秋膘,酒炙肥甘更加重了人体内生湿浊,浊瘀生热,与燥火相合,血热而受寒凉,污浊凝涩,痛风乃作。故中老年人,秋季不过食肥甘,冬季防寒保暖,尤其是下半身的保暖,是减少痛风发作的不二选择。再有,我曾反复强调'病由心生'。保持一个良好心态,是长寿健康的法宝。曾经与多位痛风患者零距离交谈,结果发现他们每次的痛风发作,除了上述两点被他们忽视外,就是心情或多或少都有过郁闷、有过烦躁,一句话:上火了!我就跟老年痛风患者讲,下次咱不生气不上火,看看会怎样?结果一部分患者在同样药物治疗下,发病频率及发病周期都发生了向好的转变。针对痛风发作机理:血热而感寒湿,污浊凝涩。我想,寒者热之,湿浊者温之化之,'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”既然是寒凉上的病,用扶阳益火来消退阴寒,不是最直接治法吗?治疗中我发现,痛风患者舌苔、脉象及体征都与四逆汤证十分的吻合。于是我就不再在前人所总结的,众多痛风证型中过多纠缠,而是直接四逆汤打底走起。四逆汤是我临证中的常用方剂,但作为痛风治疗,常用剂量显得就微不足道,因为痛风病人都是历经夏日大汗,或冬日大寒后,方成此病。夏日大汗其本质,也是阳虚。拟方:淡附子60g、干姜30g、甘草30g、葛根20g、白术20g、苏叶15g、桂枝15g、芍药15g、牛膝10g。水煎,早晚分服。此方做为一个基本方,我对几个比较重的痛风患者予以服用,结果效果显著。曾有一位典型痛风患者,症状特别严重,每日早中晚,需用3粒秋水仙碱才勉强止痛。最严重时,平均一周痛风发作一次,苦不堪言。在服用我这个方子15剂后,半年才发作一次,而且症状明显轻微。看到了希望,患者又主动加服15剂。一年随访,竟没再复发。此方中既没有大量的活血化瘀药,也没有传统的痛风虫类药,更没有清热泻火的寒凉药。核心思维就是:寒者热之,湿浊者温化之。制方宗旨就是: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现在凡遇痛风病人,我皆以此方做基本方,加减量裁,看似简单粗暴,实则一矢中的,效果令人满意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非专业医生请勿试针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